(网经社讯)“我国已进入服务经济和数智经济叠加的时代”,郑吉昌教授在接受专访时开宗明义。作为国家服务贸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服务创新研究院院长、长三角现代服务业联盟主席,郑吉昌不仅是服务经济领域的权威学者,更是我国服务业、服务贸易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缘起:从"被忽视的三分之一"到理论破局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服务产值长期占GDP的30%以下,学界对服务业的研究几乎空白。"郑吉昌回忆道。彼时,他在参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时发现,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服务业不是'附加值低的辅助部门',而是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新大陆。"这一认知成为他转向服务经济研究的转折点。
在美访学期间,郑吉昌系统梳理了西方服务经济理论,却意识到其无法完全适配中国语境。"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必须回答三个问题:如何突破劳动力低成本陷阱?如何实现服务贸易逆差逆转?如何通过服务创新赋能制造业升级?"带着这些问题,他开启了本土化理论建构的探索,其著作《服务经济论》已成为学界标杆。
时代:重新定义服务
郑吉昌指出,中国正经历着服务经济与数智经济叠加的历史性转型期。这种叠加不仅改变了产业属性与消费特征,更重新定义了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服务业与制造业正在加速融合,催生众多新的产业形态。数据已经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全球产业链,成为现代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源泉。
服务消费则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郑吉昌看来,服务不再是附属品,而是万物互联、平台群落生态系统的粘合产业。
观点:解码服务经济的"中国方程"
在采访中,郑吉昌提出了服务经济研究的"三维框架":
1. 价值维度:服务业的本质是"不可见的价值创造",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研发、设计、法律对GDP的贡献系数是传统服务业的3.2倍;
2. 结构维度:中国需要推动服务业从"消费性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转型,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每提升1%,可带动制造业利润率增长0.6%;
3. 制度维度:服务市场的开放需突破"资质互认难、数据流动限、监管标准异"三大壁垒,他主导设计的"服务贸易负面清单2.0版"已在自贸区试点。
针对外界对"服务经济虚实之争"的争议,郑吉昌强调:"服务业的'虚'是技术渗透后的暂时表象,当工业互联网使设备运维服务化、数字技术使内容生产场景化时,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实体价值。"
前瞻:数字时代的"服务革命"
谈及数字经济对服务创新的影响,郑吉昌展现出敏锐的洞察:
技术拐点:生成式AI将推动"服务众包"向"智能服务网格"进化,预计到2030年,45%的知识工作将通过AI代理完成;
模式重构:区块链技术催生的"可验证服务"(Verifiable Services),将重塑教育认证、医疗记录等领域的信任机制;
空间突破:元宇宙不是概念泡沫,"沉浸式服务"将在远程办公、虚拟展会等领域形成千亿级市场。
"最值得警惕的是'数字服务赤字'。"郑吉昌警示道,"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中,数字服务占比已从2015年的18%升至2024年的39%,必须加快布局数字服务标准制定权。"
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是黏合剂
作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早就敏锐把握到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的关键作用,并持续推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他通过剖析苹果公司等跨国企业的价值链分布发现,在现代全球分工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全球产业链竞争的关键" 。以iPod播放器为例,郑吉昌教授详细展示了价值如何在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和批发零售等环节分配,验证微笑曲线中生产性服务环节占据了价值的大部分的结论。
城市功能中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它的发展对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郑吉昌教授认为,服务业是典型的城市产业,它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共进的关系,它的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对城市能级提升具有杠杆效应。
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他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 。随着分工深化,经济效率越来越取决于产业间的联系属性,生产性服务业正是增强产业关联、提升整体效率的"黏合剂"。这一形象比喻深刻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地位。
未来:人性化与智能化的有机结合
谈及未来发展,郑吉昌强调:“人工智能并非取代服务业,而是推动其向更高价值维度进化。”数智时代的服务创新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还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性化服务+智能化技术”的有机结合——AI处理数据与流程,人类专注于创意、情感和复杂决策。这一转型需要技术、伦理、教育的系统化协作,最终实现服务效率与人文温度的双重提升,服务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维”和“价值共创”的跃升。
郑吉昌特别强调,中国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消费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迁。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自我表达和自主选择。
结语:在服务经济的长河中摆渡
郑吉昌教授被誉为“中国服务经济之父”并非过誉,他是中国服务业在过去三十余年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推动者和见证人之一。他的工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正如他在新书扉页所写:"服务经济研究,本质是在寻找文明进步的温度计。"在这场永不停歇的变革中,郑吉昌的选择,或许正是中国经济学人最好的注脚。